期刊简介

本刊是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工作人才沟通学术思想、交流学术经验的园地。报道有创造性的最新科研论文和研究简讯。包括学科有:人工器官和生物医用材料,生物效应,生物信息与控制;生物力学;生物医学仪器;中医工程;临床工程等。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及其他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出版部门: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8-802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57/R

邮发代号: 82-7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 国际刊号:0258-8021
  • 国内刊号:11-2057/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SA 科学文摘(英),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杂志1999年第1期文章
  • 光化学法致栓模型中血小板血栓生长速度的研究

    本文应用光化学方法在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定位建立活体血小板血栓生成模型,通过生物荧光显微电视系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利用视频多媒体系统和自行开发的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对血栓生长的动态过程进行图象的采样、处理和分析,定量测量了血栓开始形成时间、血栓完全栓塞时间,以及归一化后的血栓长度、血栓高度、血管狭窄截面面积、血栓表面积和血栓体积等指标的时变曲线,并对光化学法致栓模型中血小板血栓的生长速度......

    作者:连杰;郑筱祥 刊期: 1999- 01

  • AKP与生物瓣钙化的研究Ⅰ血磷与生物瓣材料的钙化

    钙化是限制生物瓣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前人对组织的钙化和防钙化进行过较为全面的研究,近又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细胞凋零和钙化的关系,其中不同程度都涉及到碱性磷酸酶(AKP).本文通过对植入生物瓣材料的大鼠血液的生化分析,探讨了AKP与生物瓣钙化的关系,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生物瓣的缓钙化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依据.......

    作者:刘侠;万昌秀;乐以伦 刊期: 1999- 01

  • 左炔诺孕酮长效缓释埋植剂Ⅰ.结构特征的研究和体内外药物释放的长期观察

    用生物降解性聚己内酯(PCL)为载体制备女性抗生育药物左炔诺孕酮(LNG)的长效皮下埋植胶囊.除可降解外,该胶囊具有微孔结构,重要技术特征是在PCL中加入固体水溶性大分子Pluronic-F68(F68)作为致孔剂,研究了加入致孔剂的工艺和微孔形成的原理,用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方法证明在亲水介质中F68很快溶出,形成多微孔结构.体外和动物体内药物释放的研究证明该埋植剂具有零级释放动力学,可在体内长......

    作者:宋存先;杨菁;孙洪范;王彭延;史瑞文;施化莲;崔秀敏 刊期: 1999- 01

  • 原子力显微镜对APA生物薄膜超微结构的研究

    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APA生物薄膜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测研究.选择出佳观察方法.结果发现薄膜上分布有不规则的微孔,其长短孔径之比大约为3:2,微孔的中心距为孔径的2倍.......

    作者:刘丽丽;王金华;刘安伟 刊期: 1999- 01

  • 类肝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抗凝血性能的研究

    本文报道了聚乙烯醇羧甲醚(PC)、聚乙烯醇硫酸酯(PS)及聚乙烯醇接枝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腈(PVA-g-HEMA-AN)的合成制备方法.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定性、定量证实了合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了将PC、PS以不同重量比加入PVA-g-HEMA-AN后形成的聚乙烯醇衍生物复合材料(CD-PVA)对抗凝血性能的影响.(CD-PVA)对人血的溶血度仅为3.2%,人血复钙时间比空白对照延长20......

    作者:李沁华;邹翰 刊期: 1999- 01

  • 用双向脉冲作选择性神经刺激的研究

    双向脉冲选择性刺激是避免神经纤维电化学损伤、使肌肉平稳收缩、降低疲劳的有效电刺激模式.本文提出了单电极、双电极和三电极三种双向刺激模式,利用计算机模型仿真有效地实现了选择性刺激,并且利用蟾蜍的离体坐骨神经干在动物实验上验证了这几种方法的可行性.这些方法可望推进神经电刺激向临床应用迈进的步伐.......

    作者:沈强;邰常峰;蒋大宗 刊期: 1999- 01